为什么网上很多年轻小辈喜欢喊张国荣为“哥哥”?

为什么网上很多年轻小辈喜欢喊张国荣为“哥哥”?

在网上,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称呼张国荣为“哥哥”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最近听到有人呼唤他为“哥哥”,仿佛这种称呼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印象。但很多在他去世时还只是个小婴儿,甚至还没出生的人,是否在这样的称谓上有所误解?难道他们认为在公众场合喊上一声“哥哥”,就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素养,认为自己追的偶像才是最优秀的吗?这种现象在网络上可谓屡见不鲜,大家对此怎么看?

其实,称呼“哥哥”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。早在电影《倩女幽魂》上映时,这个称号就已经开始流行。张国荣的“哥哥”外号最早就是在拍摄时由王祖贤起的(因为在影片中,宁采臣是小倩的哥哥)。随后,整个香港娱乐圈开始效仿,粉丝们也因此沿用了这一亲昵的称呼。

年轻人称呼张国荣为“哥哥”,不仅仅是出于怀念和倾慕,还有跟风的心理。虽然许多00后未曾目睹张国荣的巅峰时刻,但就像现在的小孩们也会听周杰伦二十年前的歌一样,经典作品无疑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。他们在观看《霸王别姬》时会深受震撼,听到《我》时会倍感感动,喊出“哥哥”更多是对作品的认可,并不一定是想要显得高人一等。

展开全文

当然,这也反映了互联网造神的现象。如今,有许多人类似于考古学家般追寻老一辈的艺人,让他们被捧上神坛。比如,有些人在弹幕中刷“哥哥”后附上“再无程蝶衣”的话,确实容易引起反感,但大多数人其实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喜爱,类似于说周星驰“yyds”的感觉。

有些人对此感到不适,或许是因为代际差异造成的误解。老一辈的人觉得没经历过的就没有资格去追捧,而年轻一代则认为优秀的作品是不分时期的。其实双方的看法都有道理,就如同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何要买复刻的黑胶唱片,年轻人也不能理解父母收集邮票的心情。

这种现象已经司空见惯,由于商业推手的影响,每年张国荣的忌日和生日都有大量营销号在炒作,把“哥哥”这个词变成情怀符号,结果使得一些新粉把喊“哥哥”当作一种打卡行为,确实存在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。

归根结底,这不过是一个称呼。就像有人称周润发为“发哥”,称刘德华为“华仔”一样。只要不干扰他人,年轻人以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来致敬经典,也没什么问题。那些硬是拿“哥哥”来展示优越感的人,和到处显示“你不懂XXX”的杠精其实是一个类型,完全是个人素质的问题,与称谓本身无关。大家对此怎么看呢?欢迎关注我“曲事”,一起交流哦!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