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日韩百岁老人数量差距断崖:日9.5万人,韩8929人,中国是多少

中日韩百岁老人数量差距断崖:日9.5万人,韩8929人,中国是多少

很难想象,日本社会正上演着一场静默的“老年人才争夺战”。2023年,914万65岁以上老人仍在职场奋战,就业率高达25.2%,这相当于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在上班。

这些老人活跃在批发零售、医疗福利及服务业,尤其医疗护理岗位十年间激增1.4倍。这股“退而不休”的风潮,直指少子化下劳动力短缺的残酷现实。

更紧迫的“2025问题”已然逼近,日本战后1947-1949年出生的婴儿即将集体迈入75岁以上超高龄门槛,预计护理人力缺口将在今年飙升至32万。

尽管政府推行返聘制度,但老年雇员收入骤降与养老金“早领少、晚领多”的政策,使高龄就业者的福利保障悬而未决。

当长寿成为常态,如何让银发族体面而有尊严地生活,而非被迫“发挥余热”,成为日本社会转型的深层拷问。

与日本相比,韩国虽然百岁老人少了许多,但老龄化问题丝毫不弱。

韩国

很多人都不清楚,韩国近些年以一种近乎冲刺的姿态撞线“超老龄化社会”。

韩国的老龄化数据相当冰冷,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%临界点,达1024万人。其老龄化速度堪称“全球快车道”,从老龄化社会到超老龄化仅用了16年,比日本缩短近一半。其中达到100岁以上的,有8929人!

尽管专家早就警告了国家正经历“史无前例的超高速老龄化”,而韩国政府应对措施却步履蹒跚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韩国百岁老人的增长虽快,但8929人的绝对数量与日本差距悬殊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,主要还是因为韩国的超低生育率。

2023年韩国新生儿仅23万,总和生育率跌至0.72的全球谷底,首都圈更是惨淡至0.55。到了2024年生育率虽然涨到了0.75,但这总体来说还是太低太低了。

韩国政府虽砸钱补贴生育,但效果堪忧。高收入群体因天价教育成本和机会损耗不愿生,低收入群体受经济波动影响生育意愿也趋冷。金钱刺激对高收入人群失效,暴露了政策“一刀切”的短视。

面对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破30%、2050年达40%的预测,韩国计划以增加老年岗位、完善医疗护理应对。然而国民年金改革停滞不前,7月成立的人口战略部也在年末动荡中搁浅。

更富争议的是年龄标准重构,韩国民间与机构呼吁将“老年人”门槛从65岁提至70甚至75岁,理由是“65岁仍是当打之年”。若调整成真,韩国部分老人福利资格或被剥夺,恐将引爆社会对立。

直至目前,在高速老龄化的列车上,韩国依然在寻找着平衡点。

中国

根据中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,中国在2020年就以11.9万百岁老人超越美国,成为全球百岁老人最多的“长寿大国”。该数据从2010年约3.6万到2020年11.9万,十年增长了2.3倍,每十万人中百岁老人从2.7人增至8.43人。

联合国预测,2050年中国百岁老人将逼近50万,而这一“长寿奇迹”的根基,无疑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医疗水平跃升。

中国百岁版图呈现鲜明地域特色,东部地区坐拥近40%的百岁寿星,东北地区更是异军突起,以全国约7%的人口和10%的老年人口,贡献了超12%的百岁老人,长寿优势显著。中部地区则相对“低调”,百岁老人占比低于其人口权重。

女性在这场长寿竞赛中占据压倒性优势,2020年女性百岁老人达8.37万,是男性的2.38倍,性别比较2010年上升了不少。

不仅如此,百岁老人分布的城乡格局也在翻转,城镇百岁老人以6.3万人首次超过农村的5.6万人,但农村老人活过百岁的相对概率仍更高,这折射出乡土环境对超长寿命的独特滋养。

不过,“量”的领先不等于“质”的胜利。研究者指出,中国需完成从追求长寿人口数量到提升长寿人口质量、从整体性长寿到均衡性长寿的关键跨越,这影响着中国能否真正晋级为“长寿强国”。

事实上,老龄化并非冰冷的数据集合,它关乎养老金体系能否稳固、医疗资源是否可及、代际公平如何维系。

联合国“不让任何人在老龄世界中掉队”的呼吁,在东亚三国得到不同回响,日本的高龄劳动力市场、韩国的年龄标准论战、中国的长寿质量转型,本质都是对“有尊严的老去”的共同求索。

对此,你们怎么看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