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0行都有什么行业

360行都有什么行业

#头条首发大赛#

中国有句名言——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”这句古谚语不说家喻户晓吧,至少也是妇孺皆知了!然而你真的知道这三百六十行都是指哪些行业吗?真的就有三百六十行吗?为什么是“三百六十行”,而不是“四百行”或者“五百行”,这样不是更多吗?那这么多行业里哪个行业最赚钱呢?这么行业他们的祖师爷都是谁呢?各位看官不妨顺着笔者整理出来的逻辑线,仔细往下看,也找找自己所在行业的祖师爷都是谁,看完也许会恍然大悟。

三百六十行,各行各业

“三百六十行”最早其实来源于明孝宗朱祐樘当皇帝期间,杭州这边有一个叫田汝成的人,他写了一本叫《西湖游览志余》这本书有着相关记载,书上说:“杭州三百六十行,各有市语。”据此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算是给定性了。但在明朝之前,古人其实就有关于各类行业的记载。

《西湖游览志余》

所谓“三百六十行”,其实是指各行各业的行当,也就是社会的工种。古代社会的分工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完成了。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三百六十行的说法,而是三十六行的说法。据记载古人从唐代开始有了三十六行的说法,其中的“行”, 据推断最早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。此外,街巷也可以称“行”,在一条街上,往往会开设同类店铺,因此同种职业也称为“行”、同行,如“冶铁行”、“织锦行”等。同职业的店铺间产生一种组织,所以“行”也指同类店铺的组织。唐代的“行”,已非单纯的区域组织,而主要是同业的组织。“行”也由原先的行列、街巷的称谓衍变成行业协会、职业、行当的专称。

《清明上河图》街巷摊贩商店

三十六行虽说起源于唐朝,但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是出现在宋朝。宋人周辉《清波杂录》上记载唐朝的三十六行:“肉肆行、鲜鱼行、海味行、米行、酱料行、花果行、宫粉行、酒行、茶行、汤店行、药肆行、柴行、棺木行、丝绸行、成衣行、顾绣行、针线行、皮革行、扎作行、故旧行、仵作行、网古行、鼓乐行、杂耍行、彩与行,珠宝行,玉石行、文芳行、纸行、用具行。竹木行、铁器行、陶土行、花纱行、驿传行、巫行”。

《清波杂录》

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社会职能的转变,到了宋朝,“三十六行”增至“七十二行”。因此在老北京,就一直流传着有关七十二行的说法儿。到了清末民国时期,有位叫陶行知的教育家,他写过一首《自动学校贺诗》的诗,其中有句说的是:有个学校真奇怪,小孩自动教小孩,七十二行皆先生,先生不在学如在。由此可见,七十二之说不仅是在北京,对于全国来讲,都是由来已久的。到了元朝时期,七十二行更是增加到了一百二十行。《元曲选·关汉卿》就有这相关记载:“想一百二十行,门门都好着衣吃饭。”

《成都通览》记载的七十二行现象图

后来到了明朝,田汝成就用“三百六十行”,来明确表示明代的各行各业空前之多。其实不论“三十六行”还是“三百六十行”都只是一个约数。据清光绪年间徐珂《清稗类钞·农商类》记载:“三十六行者,种种职业也。就其分工约计之,曰三十六行;倍之,则七十二行;十之则三百六十行。”

其实古人早就习惯用“三十六”这个数来表示很多之意。据南北朝时期,萧子显编纂的《南齐书•王敬则传》记载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策”。之后有人还 经常借用“三十六”数来作为基数来与某数相乘,用来表示比三十六更多的含义, 像《西游记》时说到的天罡三十六、地煞七十二,“道家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,傍门皆有正果”。很明显,七十二、三百六十全是三十六的倍数。

《清稗类钞》

既然都是一个约数,只代表很多的意思,不代表具体数字了,那古人为什么说“三百六十行”而不说“四百行”或者“五百行”呢?这样不是更多吗?

其实有一种说法认为农历一年为三百六十天,每天学一行或者干一行,整年就能学成或者干成三百六十行。或是说一个人最多只能学或者干三百六十行。“三百六十行”就是借用三百六十天而来的,在时间上它是一个整数。还有人认为圆的一周是三百六十度,这些是西亚两河流域人发现的,从古至今世界通用。所以 “三百六十”从 时间上和空间上来看,都是整数。“三百六十行”有天上地下全部行业的意思,上下左右和古往今来的行业全都包括进去了,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
各行各业

但笔者其实更相信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这则谚语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的说法。相传宋神宗赵顼在位期间,他是北宋时期的第六位皇帝,就是重用王安石的那位。在这一时期有个名叫叶元清的新科状元,他得知幸运夺得榜首后,欣喜若狂,谢过皇恩后,穿上皇帝亲赐的衣冠,骑着披着彩绸红花的马,带着侍从,威风凛凛地回乡。

宋朝新科状元

一路上所有的乡民都争相观望状元爷的风采,使得他神气飞扬。正得意之时,走到一处较为狭窄的路段,只见一卖柴的樵夫挑着柴担,不慌不忙地在前面走着,听见后面“梆、梆”作响的声音,樵夫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。随从大声呵斥樵夫,令其让路。谁知樵夫不仅不听,还放下柴担,挡住去路大声道:“新科状元不就是仗着会舞文弄墨吗?有啥了不起的!要不是咱家里穷,从小没钱上学读书,说不定也能考中状元咧。”说罢,竟旁若无人地坐在柴担上擦起汗来。

叶状元大怒,下了马,快步逼近樵夫,用马鞭指着樵夫的鼻子问道:“你虽无钱读书,但做一行熟一行,倘若你真是聪明,那么就把你会的本事露两手出来给我看看。”樵夫应道:“我是砍柴的,我的本领就是劈柴。你可以随便挑一截木柴,不管什么角度,我都能按照你的要求把它劈开。”状元一听,立即命侍从找来一根歪七扭八的木柴,放在路中间,又让侍从在木柴中间画了一条线,然后让樵夫按线把木柴劈开。路人见状都涌了过来,一时间狭窄的道路上挤满了人,只见樵夫不慌不忙地对着木柴左右瞧了一下,眼睛眯了眯,然后抡起板斧,“嗨”一声,刀落处,木柴按黑线一分为二。众人拍手叫绝,把这个新科状元也看呆了。

恰在此时,又走过来一个卖油郞,嚷着说:“这有什么了不起,如果我是樵夫,我也能这样!”叶元清一听,就说:“好!我买你一斤九两油,但得用手倒。”随后,便叫侍从取来一个大的葫芦,口子只有两三厘米,叫卖油郎往里面装油。卖油翁接过葫芦又在葫芦口放了一个铜板,拿起油桶便倒。只见油如同一根线一样落入钱眼中,称一称,除去葫芦本身的重量,刚好一斤九两油。

这时,有个看热闹的乡下妇人说:“卖油郞也算不得什么大本事,熟能生巧罢了,不足为奇。”叶状元听到妇人的话后心想,连一个乡下妇人都如此狂妄,于是问道:“妇人家,你有什么本领?也拿出来亮亮!”妇人说:“状元爷,我是一个乡下女子,文武不通,也只会做些家务事。比如筛米,你去量一升谷,一升米,混在一起,我筛上几遍,能使米中无谷,谷中无米!”状元又叫随从把米和谷拿来混在一起,要妇人当众表演。只见妇人不慌不忙,双手紧握米筛,左筛几下,右筛几下,米和谷便立即分开了,米中没有粒谷,谷中也没有粒米。

状元看了三人的表演,叹了口气说:“真是三十六行,行行出状元啊!”后来,人们又把三十六行改为三百六十行,就成了我们现在说的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了。

既然从古至今有这么多行业,那在古代哪个行业最赚钱呢?

俗话说“敲锣卖糖,各干一行”。说到最赚钱的行业,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清朝的广州十三行。的确,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,只授权广州十三行做对外贸易,其经营的是垄断性业务,所以利润非常高。十三行的行商们,个个都富可敌国。总行商伍秉鉴,在道光十四年时的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,折合白银2000万两左右。要知道,当时清朝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4000万两左右。《华尔街日报》对伍秉鉴的评价是“拥有世界上最大商业资产的天下第一大富翁”。可见,伍秉鉴就是那个时代的世界首富。但这属于垄断性的对外贸易,它只存在于特殊时期,是特殊体制造就的产物,不具有普遍性。这边我们暂时不谈。

广州十三行

在古代常见的行当里,说到最赚钱的行当,当属贩盐无疑了。盐在古代属于是战略性地位,类似于今天的石油。而且盐不是每个地区都出产,因而具有稀缺性。可一旦发现某一地区产盐,其开采成本又很低,所以古代的产盐地就像今天的中东产油国,闭着眼睛都赚钱。但这么赚钱的行业,古代政府是不会放过的,我国很早就对盐实行官营了。

产盐地出产食盐

春秋时,齐国之所以强大,很大程度是因为实行了管仲的“官山海”政策,国家专营盐业,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就有记载:“通商工之业,便鱼盐之利”。到了战国,秦国商鞅变法,也有相似的政策。汉朝初年,盐业开放民营,很多贩盐的商人成为巨富豪强,富比王侯,让中央政府极其担忧。汉武帝时,常年对外战争,国家财政吃紧,又开始实行盐业专卖,即“盐铁官营”政策,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、运输和销售,禁止民营。汉朝政府获得巨大利润,这才缓解了连年战争导致的财政危机,另外,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。以后的历代政府,都对盐业严格管制。在很多朝代,贩卖私盐是和谋反一样的重罪。但尽管如此,依然有许多亡命之徒冒着杀头的风险贩卖私盐,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。

贩卖私盐队伍

私盐的利润率有多高?根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记载,北宋时,政府在陕西垄断经营的青海盐售价是每斤四十四文,而在青海产地的价格每斤仅为五文,开采成本则更低。一般情况下,售价是成本的20倍甚至更多。在今天,什么样的生意能搞到这样的利润率啊,大多电商行业能有个30%的利润已经烧高香了吧,这个利润率估计也只有贩毒能达到了。在这样的暴利之下,私盐贩子自古便富可敌国。甚至有些私盐贩子靠贩卖私盐起家,然后组建军队,起义造反。比如隋末的程咬金、唐末的黄巢、元末的张士诚,都是贩盐出身的农民起义领袖。

唐末盐贩子黄巢起义

到了明清,政府对盐业改为特许经营,给商人发放“盐引”,类似今天的特许经营许可,凭盐引可在盐户那里合法收购食盐,然后再转运倒卖。食盐低价买高价卖,日进斗金不在话下。为了获得盐引,盐商需要承担官方分配的任务,比如向军区运送军粮。当然,盐商也需要向主管盐业的官员巨额行贿。清朝主管盐业的官员是各地的“盐道”,也是“最肥”的官职。

盐引

明清两朝的盐业,是官商勾结获取暴利的典型行业。当时盛极一时的晋商和徽商,就是在盐业特许经营制度下靠官商勾结而起家的。徽商贩盐产业的集中地是交通便利的扬州,扬州盐商有着极高的智商和情商,能够牢牢抓住统治者的心理,时刻想方设法讨好权贵。据记载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,扬州盐商都主动请缨负责接驾事宜,把乾隆伺候得非常舒服。乾隆在位时有个叫鲍志道的盐商,他在担任淮盐总商的二十年间,共向朝廷捐银两千余万两、粮食十二万余担,受到政府的多次嘉奖。伺候好了权贵,自然能获得权力的庇护从而赚钱,扬州盐商正因深谙此道才成为明清时期最富有的商人群体。

乾隆下江南,盐商觐见

除了最赚钱的盐之外,茶叶也是中国古代利润较大的一种经营活动。在古代茶叶算是中国的一种特色,不管是上至王公贵族,还是下至平民百姓,都会在家中备上一些茶叶。得益于古代茶叶技术的精湛和完整的流程制度,古代的茶叶甚至可以出口进行贸易,这就使得有着更加丰富的利润了。在明朝时期,我国出口的茶叶和纺织算是大头,就是这巨大的利润将无数的白银都带进了国内。不仅如此,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,茶叶在古代的产量也是高居不下,甚至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。据宋代《食货志》记载,光是朝廷政府每年所要必须购买的茶叶都已经接近了3000万斤的数量,如果再加上民间所流传的茶叶数量,其中茶叶的产量甚至可以达到一亿斤!如此庞大的数量自然是带来了利润颇丰的收益,尤其是在各个朝代所指定的售卖规定下,茶叶的利润也几乎被垄断起来。

在宋朝时期,便有一个政策叫做“榷(què)茶法”,该法正是通过法律手段对茶叶的贩卖、交易进行控制乃至官府垄断。北宋茶利收入是大大超过前代唐代的茶税收入的,要知道政和年间所收的一千万贯钱,是接近唐代的全国财政总收入的。从北宋的商税总收入看,茶税也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。据记载:“皇佑中,岁课茶钱七百八十六万三千九百。嘉佑以后,驰茶禁,所历州县收算钱。至治平中,岁课增六十余万,而茶税钱居四十九万八千六百”。可见,北宋的茶利还是相当可观的。

说有钱,这个世界谁还能比银行有钱,根据当今银行有多能牟利,就能知道古代钱庄有多赚钱了。古代钱庄,就相当于现在银行的部分职能,他们最初的业务主要是货币兑换,后渐增加存款、放款和汇兑业务,主要以手续费和利息作为收入来源。钱庄兴起于明清时期,因为大明王朝发行的纸币贬值,不得已放开市场以银两作为等价物的传统,但是当时,因为民间各种钱币通行,很是繁杂,造成了各种交易都不方便,特别是大金额的银两或者钱币,长途贩运携带相当不方便,而这正是钱庄存在的重要意义。当时的钱庄都有各自的庄票,后来也成为市场流通的一种等价物,而这种兑换,自然不是免费的,有着高额的手续费,这是钱庄的主营业务收入。

因为钱庄兼具存和取的业务,所以内部必然存有大量现银,这也导致了钱庄必然不可能只做简单的钱币兑换生意,一般都存在兼营其他业务,钱庄会选择一些比较稳定的产业作为盈利渠道,比如米业,比如布业,乃至当铺等行业,有丰厚的资本自然可以赚取高额的回报,这也就是钱庄暴利的原因。

要说到和古代钱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行业当然非当铺莫属。当铺,自古以来就是一本万利的行业,这里面的经营杠杆太过强悍,而那些古代著名的资本家,几乎没有哪个没有开过当铺,比如说和珅,在京师中就有好几十家当铺,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也有着很多家当铺。当铺其实很简单,只不过需要有一定的资本的支撑,然后针对困难群众的一种借钱生意,急需用钱的穷人会将自己的财物送到当铺抵押,快速获得一定的流动资金可以渡过难关,等有钱了就可以去当铺赎回自己的财物。而当铺面对这些来抵押的客人,往往会以低廉的价格支付,然后设定高额的利息,而且是限时赎回,如果到时不能赎回,抵押物将归属于当铺所有。所以无论如何,当铺生意都是一本万利,这就有点像现代银行放贷的那意思了。

古代当铺

当铺在我国其实存在的历史可谓是相当悠久,从魏晋时期,到南北朝时期就基本已经成型,而到了明清时代,则是蓬勃发展,也就是后来的典当行业。典当行业分为活当和死当,活当就是前文所说的抵押性质,这种抵押金额相对较低,赎回金额相对高一点。而死当,就相当于将货物出让给典当行,这种金额相对会比抵押高点,当时金额必然是远低于货物本身的市场价值的。而一般去典当的,要么是穷人,要么是急用钱却找不到其他办法的人,所以典当行业发展到后来,自然会刻意将活当变成死当,以此来赚取暴利。而死当的物品,典当行业会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,很容易就能狠赚一笔,清末胡雪岩靠这招没少赚钱。

穷人典当东西

这四大行业在古代都属于暴利行业,但非有权有势的人难以经营,普通人想做好这四大行业,难度很高。那有的彦祖朋友就要问了,古代有没有普通人能干得起来,屌 丝逆袭一举跨越阶层的行业呢?其实是有的!
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甚至还有点鄙夷,但这的确是真的。在古代太监这一职业相当吃香,要知道太监是封建王朝下独有的职业,紧俏得很!因为他们的主子不是王公贵族就是皇亲国戚,差事办得好,奖赏那可是不断的,赏银的数目也是普通百姓望尘莫及的。同是打工人给老板当牛马,太监却有着可能一夜暴富的机会的,这讽不讽刺!而且太监跟着主子出去也是狐假虎威,威风的很。要知道太监一般是穷人家的孩子,没法养活送进宫,才有饭吃,有地方住,所以他们必须舍弃最重要的东西,才能活下去。这也就成了他们最大的心病:没有生育能力,所以地位稍好一点的太监都会在宫里选择和宫女对食。并且他们只看中钱和权,因为已经没有其他牵挂了。明清时,太监地位一度高升,还产生了东厂,服务皇帝的总管太监还能在史书上留名。

太监

纵观历史,从秦朝赵高到清末的李莲英,每个朝代几乎都有位高权重的著名太监。他们挥金如土,权势滔天,左右皇帝决策,所以对于那些无法养活的人家来说,太监可能还真就是他们唯一的出路,只要跟对了主,是很吃香的职业。

除了太监外,穷人还可以选择当个刽子手,虽然这个行业戾气太重,但对于古人而言,反正都没活路了可能也就不讲究那些了。清末的刽子手,一般四块银元嘎一个人。而普通劳工一个月才半块银元。而且除正常工资外,这个职业也是肥的流油的,因为他们掌握着囚犯最后怎么嘎。想嘎的痛快就要贿赂刽子手,手起刀落一刀切。如果不贿赂的人就会嘎的极痛苦,一刀不致命,最后感受到痛感和畏惧而嘎。尤为痛苦的嘎刑就是凌迟,要搞三千六百刀才能嘎,这都取决于刽子手的下手轻重。所以凌迟犯家属都会给他们重贿,以求速嘎。刽子手生活基本小康,但职业特殊,杀戮太重,所以没有人愿意嫁。

刽子手

在古代,掏粪工是一个高薪职业。唐宋时期它又叫倾脚工,专门收集这些“五谷轮回之物”。在南宋,这可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市场,蕴藏着许多发家致富的机遇,竞争非常激烈。倾脚工为了抢占“髙端市场”不惜大打出手。因为居住人群不同,生活条件不同的居民,产生的粪便价值不一样。比如富人吃的好,粪便质量高,肥力足,属于精英粪,能比普通人的粪便卖到更好的价钱。倾脚工们会挨家挨户收集粪便,并将它们送往粪厂晒干处理卖给农民。当时的农业社会,这些废物可是农民的田中宝,所以倾脚工们可以因此获利颇丰。据野史《朝野金载》说:“罗会世副其业,家财巨万”,意思就是唐朝有个叫罗会的人竟依靠收粪这个工作成了一方富豪。当然野史没什么可信度,我姑且言之,看官们姑且听之,听过撂过。

倾脚工

除了上面几种实在没有办法的出路之外,还有一种则是需要胆大才能干的活,它就是镖师。否则贼人还没来呢,自己尿不湿已经尿湿了那可不好。镖师,始于北宋,当时随着商业的发展,财物流通日益增多,保护流通中的人员、财物的保镖行业应运而生。做镖师要有过硬的功夫和圆滑的处世,是个刀口舔血的活儿。拿命换钱的行当,这收入能不高么,基本上走一次镖就能够抵上一个古代小家庭的小半年的过活了。镖师其实对应着当今的押运员,负责武装押运现金等重要物资等到银行或其他重要场所的保卫人员。经过专门训练而产生的押运员,有良好的社会背景,训练有素的身手,因为工作风险较大,对应的也是高收入。

笔者列举了好几个古代最赚钱的职业,有的需要一定资本才能干的活,有的则是实在活不起了,无奈而为之的出路。不论是哪行哪业,三百六十行里这些行业的祖师爷又是谁呢?会不会有各位看官当下正在做的行业的祖师爷呢?涉及到100多个行业,由于字数限制,我们下篇文章细细展开说说,各行各业的祖师爷都是谁,也带各位拜拜码头认认地盘。如果可以看官们不妨在评论区说说自己都是哪个行业的,兴许下期就有各位行业的祖师爷。

相关数据

昆明电信宽带价格2024:最新套餐资费一览
约彩365苹果在线安装

昆明电信宽带价格2024:最新套餐资费一览

⌛ 07-21 👁️ 8980
妘的解释
365beat版app

妘的解释

⌛ 09-01 👁️ 1268